我国化工烷基糖苷产业虽然于2013年结束了持续十年的高速发展,开始中低速发展,但总体增速仍高于同期全国经济增速。
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化学品生产国,甲醇、化肥、农药、氯碱、轮胎、无机原料等重要大宗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主要产品保障能力逐步增强,乙烯、丙烯的当量自给率分别提高到50%和72%,化工新材料自给率达到63%。在全国,涌现出一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化工园区和生产企业。2011-2014年,全行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0%,重点耗能产品单位能耗目标全部完成。
国内可用于合成驱油剂用表面活性剂的重烷基苯年产量不足2万t,难以满足需要,且分子量大小和分子量分布不适用于合成驱油剂用表面活性剂;在植物羧酸盐表面活性剂方面尽管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但仍然不能满足油田驱油的需要,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存在问题。大庆、胜利、辽河、大港等油田已经实施了聚合物驱油,大庆油田建成了年产5.7万t的聚丙烯酰胺装置,胜利油田建成了年产2万t以上的聚丙烯酰胺装置,加上其他一些生产企业,全国已经具有10万t/年以上的生产能力,目前驱油用聚合物的年需求量在数万t,从规模上已基本能满足需要,但产品质量(如相对分子质量和溶解性、耐温、抗盐饱力)和国外还存在差距。在油田用表街活性剂中,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化学品。
近年来,国外在酸化液表面活性剂领域发展相对缓慢,研究开发的重点集中在开发酸化用缓蚀剂,其特点是利用现有原料改性或复配缓蚀剂,其开发的共同点是原料和产品无毒或低毒,且产品具有油/水溶或水分散性。胺类、季铵类和炔醇类复配缓蚀剂较多,醛类缓蚀剂由于具有毒性,开发相对减少。
缓蚀剂方面还有以十二烷基苯磺酸和低分子胺(乙胺、丙胺、C8~18伯胺、油酸二乙醇酰胺)的复合物,乳化剂则以油包酸型乳化剂为主。我国近年来压裂酸化液用表面活牲剂研究力度不够,进展不大。除开发过程中压裂酸化液用的缓蚀剂外,其他用途的品种也较多,其中最多的是胺类(有机伯、仲、叔、季酰胺或其复配物),咪唑啉及其衍生物也是一类用量较多的的有机缓蚀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