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是一种能降低液液、固液、气液界面张力的物质,其具有增溶、乳化和润湿等作用,能溶解那些难溶石油烃类化合物及其他有机化合物,从而提高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解吸效率。表面活性分子都是两亲分子,即由亲水基和亲油基两部分构成亲水基使得表面活性分子有溶于水的倾向,亲油基则使得表面活性剂分子有溶于油相汽油、煤油、动植物油、各种脂肪经、芳径化合物及一些不与水相溶的液态有机物等的倾向。
一般来说,疏水的石油径类物质会紧紧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甚至会占据一部分土壤孔隙,微生物很难与之接触而发生有效的生物降解作用。微生物人部分存在于土壤的水相中,因此,使石油污染物从土壤颗粒上解吸而转入土壤水相中以增大污染物与微生物接触面积是提高污染物生物可利用性和终处理效果的重要途径。
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是指土壤或地下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能够被微生物利用或降解部分的数量大小。
影响因素:污染物的疏水性、土壤颗粒的吸附以及屏蔽排斥作用。
1.污染物的疏水性。
低水溶性的物质形成独立的非水相,微生物不能直接利用,而且这种非水相容易产生生物毒害。
2.土壤颗粒的吸附。
疏水性的污染物还容易被土壤颗粒吸附,但是,被吸附的污染物通常难以被微生物利用,因此当解吸所需的时间超过降解所需的时间时,解吸速率便成为整个反应的限速步骤。
3.屏蔽排斥作用。
土壤被污染的时间越长越难以被修复,这足因为随着污染时间的延长,污染物逐渐容散到一些极小的土壤微孔中,这些微孔的内空隙比一般土壤微生物的体枳长度要小,阻挡了微生物的进入,因而降低了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
其他因素还包括还包括污染物的分布特性、初始浓度、土壤颗粒分布状况以及有机质含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