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表面活性剂作为载体,在一定条件下,可将碘与聚醇醚或PVP络合,即为广泛使用的碘伏消毒剂,可克服碘的黄染、不易脱色的缺点。目前已经成为医疗注射、医院外科手术的首选消毒剂。
利用洗涤剂的增溶作用,很早以前人们就将酚类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使用。例如来苏儿(Lysol)消毒液,即煤酚皂溶液,是以3种甲酚(Cresol)异构体(邻位、间位、对位)为主的煤焦油分馏物(195℃~205℃ )与肥皂配成的复方。具体配方为:甲酚500mL,植物油173g,氢氧化钠27g,蒸馏水适量(全量1000mL)。配制时,先以植物油与氢氧化钠制成肥皂,趁热加入甲酚与蒸馏水。肥皂的作用是使甲酚易溶于水中,并具有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
表面活性剂是指能显著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和液液界面张力的物质。它们的分子都由极性的亲水基和非极性的憎水基两部分组成。亲水部分常见的为羧基、硫酸酯、磺酸基、胺基、季铵基、羟基等,憎水部分则为长链烷烃和芳烃为代表的基团。
由于它们具有既亲水又亲油的两亲性质,因而在化学清洗时可使清洗溶液表面性质改变,使其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较好的润湿性与起泡性。根据表面活性部分所带电荷的不同可将表面活性剂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非离子型与两性型四大类。
清洗主剂、缓蚀剂、表面活性剂是构成化学清洗溶液的三大组成部分,表面活性剂特殊的化学结构,决定了表面活性剂溶解在液体溶液中后,使得溶液的表面张力大大降低,提高了溶液的润湿能力。特别当溶液中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达到临界胶束CMC浓度时,溶液的表面张力、渗透压、粘度、光学性质等都有显著变化。表面活性剂在化学清洗过程中的润湿、渗透、分散、乳化、增溶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概括起来,化学清洗中表面活性剂主要有两种作用,一是利用胶束的溶解作用提高难溶性有机污染物的表观浓度,即增溶作用;二是由于表面活性剂具有两亲基团,能吸附或富集在油相与水相的界面上,使界面张力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