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随水溶液的浓度变化在溶液中形成胶团有一个变化的过程,溶液中表面活性剂浓度极低时即极稀溶液时,空气和水几乎是直接接触着,水的表面张力下降不多,接近纯水状态,水中只有不多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当稍微增加表面活性剂的浓度时,表面活性剂分子就会很快聚集到水面,其对水的遮盖使水和空气的接触减少,溶液的表面张力急剧下降。
而在水中的表面活性剂有一部分聚集在一起,这些表面活性剂的憎水基互相靠在一起,开始形成小胶团,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逐渐增加,当表面活性剂的溶液达到饱和吸附时,液面开始形成紧密排列的单分子膜。当溶液的浓度达到表面活性剂的胶团浓度时,溶液的表面张力降至低值。
如果在溶液的浓度达到临界胶团浓度之后,再继续增加表面活性剂,虽然溶液的浓度增加,但溶液的表面张力几乎不再下降,此时溶液中的胶团数目和聚集数增加,溶液体系是由胶团组成的,纳米粉体合成所利用的微反应器就是此时的胶团, 然后体系渐渐向形成液晶状态变化。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在浓度达到CMC时, 表面活性剂会随其浓度的增加形成胶团,这一现象体现在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与浓度曲线(r-1gc曲线) 上出现转折点,而溶液的其他物理化学性质出现非理想性。
对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其形成的胶团带有较高的电荷,由于静电引力的作用,在胶团周围会吸引一些反离子,使一部分正、负电荷互相抵消。但在胶团形成高电荷后,反离子形成的离子雾的阻滞力大大增加,利用这一点可以调整纳米粉体的分散性。由于这两个原因,使得溶液的当量电导在CMC之后随浓度的增加迅速下降,因此, 该点也被用于测量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胶团的结构为球形胶团,由内核、外壳和扩散双电层组成,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内核由类似于液态烃疏水的碳氢链构成,其直径约l~2.8nm。由于邻近极性基-CH2- 带有一定的极性,内核的周围仍有部分水分子存在,因此胶团内核中还含有较多的渗透水,此时,这种-CH2- 基团并不完全是加入液态的碳氢链组成的内核,而是作为非液态胶团外壳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