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渔业集约化生产程度的提高,其养殖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传统的小规模散养方式,转变为集约化的高密度养殖方式。但由于这一方式的转变并无规可循,世界范围内局部成功的经验也因地域环境,气候水质的不同而缺乏整体移植推广的可能性,因此水产养殖具有着浓厚的区域养殖技术特征。由于水生动物的生长离不开水系,其一切活动均在水中完成,因此水体即成为其至关重要的生存域。
由于水质是一种流体与大自然的水系相连通,故病毒、细菌的传播也较陆地动物容易的多,病毒细菌交叉传染已成为当今养殖业中水生动物的头号杀手,自1990年以来已发生了数以千例的毁灭性的养殖流行病案例,如全国范围对虾的灾难性死亡,仅1994年全国的养虾业因此而遭受的直接损失就高达140多亿元,对虾养殖业由盛至衰,虾塘的亩产值由2万多元变为400多元,甚至于零。另外淡水鱼每年爆发的病毒病也骇人听闻,仅近五年发生几万公斤鱼死亡的例子就有几十起,如1998年的鲍鱼死亡使一些渔民倾家荡产。按理应该有病治病,但水生动物由于其生存方式的特殊性,其发病后给约,存在着较大难度,药物刺激性、药物毒性、离子性、药物的耗氧量、药物的水解性都是影响给药的关键。
由于水生动物与人畜活动方式不同,人畜用药一般不能直接移植用于水体,且应用成本较高,经试用以失败告终的情况较多。由于水生动物的疾病,尤其是病毒病很难确诊,因此用药困难,即使确诊也因无合适的药物而束手无策。
造成养殖业如此现状具体概括有如下原因:(1)新兴行业,并且高速发展,配套专业的应用技术缺乏;(2)水产业养殖的方式没有随,水产业规模化养殖而及时调整;(3)对名贵水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发病规律缺乏全面了解;(4)环境因子变化大,水体污染严重;(5)缺乏对药效学、药物代谢动力学、毒理学、养殖生态环境的基础研究。
近年来发达国家学者研究发现表面活性剂应用在解决上述问题时,有着独特的功效和很好的实用性。因此其研究工作蓬勃发展,近年来,有逾百种表面活性剂应用于水产饲料、水产药物及水产养殖过程中,成为水产化学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大大地促进了水生动物的疾病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