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环境污染倍受民众关注。尤其去年9月媒体报道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后,不仅引起了中央高层的关注,也引发了全社会对环境保护再度思考。一时间,化工污染企业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然而印染行业作为此次污染事件的主角也饱遭诟病。在事件发生后,众多媒体调查了印染行业的现状,发现多数印染企业布局分散,并且生产时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渣以及废酸难以得到有效处理,排放后对环境造成难以修复的危害。
关停排污企业并不能根除污染
通过“腾格里事件”让人们知道了一个陌生产品名称“染料中间体”(以下“还原物”),化学名称为3-氨基-甲氧基乙酰苯胺。据相关资料介绍,此产品在1998年之前苏南、上海等地均有生产,但由于生产工艺后,环保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企业又不愿投入开发清洁工艺和治理污染,所以只能向地处偏僻且监管薄弱的腾格里沙漠搬迁。截止2014年,“还原物”生产几乎全部集中在腾格里沙漠附近的宁夏中卫和内蒙阿拉善左旗一带。
在“腾格里事件”曝光后,宁夏明盛染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夏明盛”)已经被环保部门勒令停产,但这并不意味着印染行业污染的结束。据相关数据统计,全球“还原物”现阶段总产能约3.5万吨/年,其中宁夏明盛产能为1.5万吨/年,宁夏明盛等企业的停产和限产,意味着行业70%左右的产能瞬间缩减,造成了短期内市场的巨大缺口,导致“还原物”价格也逐渐攀升,面对着巨大的利益的诱惑,一些企业铤而走险偷偷上马“还原物”装置。
近日在“腾格里沙漠污染治理”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上,清华大学环境影响评价室副主任杨卫国表示,由于污染工艺生产“还原物”流程短,只要方便排污,生产很容易组织。并且有了腾格里的“前车之鉴”,新进入者生产方式更加隐蔽,隐蔽违法能力更强,更加难以监管。
据媒体披露,在去年10月中旬,山东、苏北、浙江、江西甚至上海等地均有开启“还原物”生产现象,更有甚者将过去已经停掉的还原物装置重新恢复使用,这些装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采用的仍然是落后的老工艺,与腾格里排污企业所使用的工艺基本雷同,所带来的污染问题同样严重。
环保部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表示,对污染排污企业全部停产、限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只有严格执法并且加大对排污者的惩罚力度,同时大力发展零排放与清洁化工技术,推动区域内的产业转型才是解决的根本。
推广绿色工艺已迫在眉睫
改造落后生产工艺,提高绿色化工工艺的应用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已成印染行业共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其实我国在绿色、先进工艺领域已经拥有丰富的技术储备。但是因为投入大,周期长,成不了市场主流,一些50多年前,早就应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还在生产和使用,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所以,绿色化工的推广、使用必须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去考虑和推进。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云东对绿色工艺的推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尽快组织召开化工绿色工艺、装备的研讨会,使研究单位和生产单位相互了解沟通,以促使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使污染装置关停淘汰工作尽快完成。其次,国家应出台针对中小企业产业升级的资金扶持政策,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这样可调动中小企业淘汰落后产能的积极性。再次,严格控制落后产能向西部转移,西部新上装置必须采用无污染新工艺。最后,进一步加强绿色化学的基础研究和工艺技术改进。
“我国不能再继续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从现在开始发展一定要以环保为前提,抓经济效应的同时,更要注重环境效益和社会效应”吴云东表示。
另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已经开发出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先进的还原物生产新工艺,经实际应用证明,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清洁化生产,完全可在行业中进行推广。
印染又称之为染整。 是一种加工方式,也是前处理,染色,印花,后整理,洗水等的总称; 本科的染整专业现在已经并入轻化工程专业;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够用赤铁矿粉末将麻布染成红色。 居住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的原始部落,能把毛线染成黄、红、褐、蓝等色,织出带有色彩条纹的毛布。 商周时期,染色技术不断提高。宫廷手工作坊中设有专职的官吏"染人"来"掌染草",管理染色生产。染出的颜色也不断增加。到汉代,染色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印染助剂 本资讯由供应商 扬州晨化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为您转载